Russian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Peer-review medical journal
Editor-in-chief
- Prof. Ayrat A. Khalikov, MD, Dr. Sci. (Medicine), Professor
ORCID: 0000-0003-1045-5677
Publisher
- Eco-Vector Publishing group (https://eco-vector.com)
Journal founders
About
The peer-review medical journal "Russian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aimed to provide the very latest information both in research, practical and educational areas related to a wide range of fields across the forensic sciences. Fields include forensic pathology and histochemistry, chemistry, biochemistry and toxicology, biology, serology, odontology, psychiatry, anthropology, digital forensics, the physical sciences, firearms, and document examination, as well as investigations of value to public health in its broadest sense, and the important marginal area where science and medicine interact with the law. The journal publishers original researches, reviews, case reports, commentaries, letters to the editor,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observations by Russian and international authors, pertinent to readers in CIS countries and around the world. View full aims & scope
Publication frequency
- Quarterly, 4 issues per year
- Continuously Ahead-of-Print (Online First)
Language
- English
- Russian
- Chinese
Distribution
- Hybrid access: Subscription and Optional Open Access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ND 4.0).
APC
-
"Russian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charges APC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and this is clearly flagged in the journal's guide for authors and during the submission process. All monies derived from APC are used to support the editorial preparation, Open Access for published articles, journal development and article selection procedures.
-
"Russian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do not levy any mandatory additional fees from authors (NO Article Submission Charge, NO Color Images Charge, NO Charge per Page).
- The fee for paid editorial services can be reduced or voided at the request of any authors team.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APCs please see Author Guidelines page.
最新一期
卷 11, 编号 3 (2025)
- 年: 2025
- ##submission.datePublished##: 24.11.2025
- 文章: 8
- URL: https://for-medex.ru/jour/issue/view/48
- DOI: https://doi.org/10.17816/2411-8729-2025-11-3
原创研究
基于溺水案件回顾性分析的溺水特征诊断学意义的定量研究
摘要
论证:在法医学鉴定中确定从水中打捞出的死者死亡原因是一项复杂的鉴定任务。诊断流程通常基于对特异性溺水形态学特征、一般性窒息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综合评估。然而,各特征的诊断学意义仍存在一定争议。
目的:基于2017–2019年间Bureau of Forensic Medical Examination of the Moscow Region的档案数据,通过分析溺水形态学特征的出现频率和统计概率,评估其诊断意义。
方法:进行单中心观察性回顾性抽样研究。分析2017–2019年间莫斯科州溺水案件的尸检、组织学、硅藻学及法医化学检测档案资料。通过建立数据库(Microsoft Excel)记录研究结果。对定性变量以绝对数和相对数及其95%置信区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成对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定量变量分布采用Shapiro–Wilk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结果:共纳入溺水死亡者(n=179),其中男性占81%。总体中位年龄为42岁[29;57]。 在69.8%的病例中,血液与尿液法医化学检测显示乙醇阳性。根据Bureau of Forensic Medical Examination专家的档案结论,最常见的溺水诊断指标(≥50%)包括: Paltauf斑(89.9%)、Sveshnikov征(84.4%)、气管及支气管腔内泡沫(75.4%)、肺气肿与“湿性膨胀”(87.2%)、肺水肿(57.5%)、肺表面肋骨压痕(53.6%)、蝶窦及左心室腔内含石英的矿物颗粒(分别为76.0%与68.2%),以上征象常伴随一般性窒息表现。未发现溺水诊断特征的出现频率与肺质量或酒精中毒程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任何单一溺水特征均无法确保绝对诊断准确性。基于特征出现频率,研究开发了用于估算溺水概率的计算机程序初步模型。
结论:只有通过综合性分析并结合对特征的正确解释,才能建立关于从水中打捞出的死者死亡原因的可靠证据体系。
210-222
淡水溺死中死亡时间推断的生化与组织病理学标志物: 综合法医学分析 (实验研究)
摘要
论证:在法医鉴定实践中,由于可靠的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标志物数量有限,尤其是在淡水溺死情况下,准确评估死亡时间仍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目的:评估血糖浓度、肌糖原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以及肺组织损伤程度等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标志物在法医学鉴定实践中用于推断淡水溺死死亡时间的适用性。
方法:开展实验性随机对照研究。将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平均体重200–250 g)分为5组:1个对照组和4个溺死组,分别在死亡后30、60、90 和120 min进行取材。本研究评估了代谢指标,包括血糖浓度、肌糖原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并对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生化分析显示,葡萄糖浓度随时间呈统计学显著的逐渐下降(p<0.01),糖原含量显著下降(p<0.001),而乳酸脱氢酶活性随时间显著升高(p<0.001)。回归分析显示,这些标志物具有很强的预测关联性(R2:0.88、0.98、0.75,分别对应于葡萄糖浓度、糖原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所有生化标志物的效应量(Cohen’s d)均极大:5.19、10.12和17.73,分别对应于葡萄糖浓度、糖原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肺组织损伤随时间呈进行性加重:从轻度肺泡隔增厚发展至重度水肿、出血和炎症。其进程与生化标志物的变化相一致。
结论:生化指标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综合评价能够为淡水溺死死亡时间推断提供可靠且客观的生物标志物,在法医学鉴定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这些标志物亦可用于溺水患者的评估与医疗救治,以及制定降低肺损伤与代谢紊乱风险的治疗策略。
223-235
某些类型手投式手榴弹接触爆炸致伤的X线影像学特征: 实验研究
摘要
论证:目前,对不同类型爆炸装置造成损伤的形态学和X线影像学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战争条件下,大多数官兵的伤亡,包括受伤和死亡,均由爆炸性创伤所致。
目的:揭示不同类型手投式手榴弹爆炸所致损伤的特征,并确定其X线影像学特征性标志。
方法:开展单中心、非对照实验研究。在专用试验场条件下,分别引爆破片手投式手榴弹F-1、RGN、RGO及榴弹发射器弹药VOG-17。采用猪肢体(前、后肘部)组织作为人体生物靶模拟体。爆炸后,使用MTL“ Mobicompact R-500”X线设备对生物样本进行影像学检查。
结果:防御型手投式手榴弹(F-1、RGO)爆炸产生大量金属碎片,并表现出显著的高爆破碎效应。X线影像显示,在爆心方向及整个受试样本厚度范围内可见多发金属高密度异物。进攻型手投式手榴弹(RGN)则以冲击波效应为主,碎片数量较少且初速较低。这会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明显损伤,形成大片撕脱,伴有肌纤维断裂,并在创道内可见气体层。VOG-17弹药爆炸后,影像学表现为少量多形性异物(金属和塑料成分)、创道沿线气体带及骨折断端分离和纵行裂隙。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损伤对象的X线影像学表现——包括骨折特征、软组织破坏程度以及异物的数量和形态——可以确定所使用爆炸装置的类型和种类。
236-244
系统回顾
以法医人类学为视角的Tawantinsuyu国家氏族社会颅骨人工变形实践:系统综述
摘要
论证:随着对印加帝国——Tawantinsuyu时期社会与政治动态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本文系统回顾了该地区不同氏族群体中颅骨人工变形(Artificial Cranial Deformation, ACD)的文化与形态学实践。本文描述了该实践从神经解剖学与文化视角所体现的历史、目的及意义。
目的:探讨Tawantinsuyu氏族社会颅骨人工变形的多样化实践及其在法医人类学背景下的意义。
方法:按照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质量控制指南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通过审阅全文文献,对1947年至2024年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检索与综述。检索在检索引擎(PubMed、Google Scholar)和数据库(Scopus、ScienceDirect、Embase、Web of Science)中进行。
结果:共筛选出83篇文献,其中63篇纳入本系统综述。分析的观察性研究共描述了9161例病例。主要的两种变形类型(扁平型与环状型)通过不同的机械固定装置实现,从而形成多种颅骨构型变异。从神经解剖学角度看,不同固定方式及作用持续时间对颅骨骨化过程及脑各叶额叶、枕叶、顶叶和颞叶的空间结构产生不同影响。
结论:在Tawantinsuyu社会中,颅骨人工变形被用作展示群体归属的方式。通过塑造颅骨形态并佩戴相应的头饰,可以辨别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将不同社会群体区分为氏族共同体。这一习俗也是一种地域性身份标志,突显了不同地方群体之间的差异,并可能具有潜在的神经认知影响,但大多未被记录。
245-265
科学评论
法医骨骼蛋白质组学:死亡时间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与技术 (综述)
摘要
骨骼蛋白质组学是法医学中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主要致力于确定死亡时间。与传统方法不同,该技术可在定量与分子水平上分析骨组织中蛋白质成分的变化。具有高度抗降解性的蛋白质被视为评估死亡时间的可靠生物标志物,可获得更精确、客观的结果。质谱分析技术结合现代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机器学习技术,使得能够对死亡后蛋白质降解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揭示其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然而,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土壤成分和微生物活性,对骨组织蛋白的保存具有显著影响,这凸显出建立标准化分析方案的必要性。
本文综述了骨骼蛋白质组学的关键分析方法,探讨了其与代谢组学、脂质组学整合的前景,以及机器学习在死亡时间评估中的应用潜力。未来研究应着重于生物标志物的验证、方法学标准化及其在法医学实践中的推广。
法医骨骼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使在复杂法医学案件中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
266-275
法医学鉴定中确定死亡时间的创新策略:多组学、人工智能与综合模型(综述)
摘要
确定死亡时间是法医学鉴定中的关键任务之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专家结论的客观性及刑事调查的效率。传统的死亡时间评估方法主要基于形态学指标与体温测定,但在死亡后期阶段效果有限。当前研究集中于基于分子技术、微生物组分析、多组学策略及人工智能整合的大数据处理等创新方法的开发。
本文综述了确定死亡时间的现代方法,包括核酸(DNA与RNA)分析、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技术,以及微生物组变化的研究。特别关注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质谱分析与核磁共振技术在定量评估组织与生物液中生化过程中的应用。此外,还探讨了分子与化学分析在死亡后期法医昆虫学中的应用前景。综述的另一重点是探讨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方法在基于多模态数据构建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这些数据包括微生物组谱系、影像特征及气候参数等。文章列举了多种结合生物分子标志物与计算模型的综合策略实例,显示此类模型能显著提高死亡时间估算的准确性,无论是在早期还是晚期尸体现象阶段。
276-288
临床病例报告
在水源性窒息复苏过程中疑似致死性药物中毒:病例报告
摘要
水中死亡的情形复杂多样,既包括相对典型的溺水案例,也涵盖较为罕见的原因,如放电动物造成的损伤等。在水上事故发生时或之后,受害者常常会接受存在缺陷的医疗处置,而这些不足之处可能成为不良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展示了一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的详细分析:一名儿童在游泳池中发生窒息性状态,最终于住院第16天出现致死结局。文中介绍了从院前急救到专科治疗的各个环节。重点探讨了法医专家与调查机关在区分死亡原因为溺水或复苏措施不当时的协作问题。阐明了应仅在医疗干预初衷背景下评估所有可能的医源性并发症的必要性。同时强调严格遵守水上安全规范的重要性。
文章分析了此类案件在司法定性方面的争议点,指出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法医学评估方法。文中总结了类似案件司法鉴定中常见的问题,强调在鉴定过程中不得采用形式化、片面化的结论方式。提出了改进司法鉴定实践和消除已发现缺陷的方向。
289-303
穿透性枪伤致胸部血气胸:病例报告
摘要
在印度尼西亚,枪支的购买、出售、持有和存放均受到严格的法律管控,因此与枪伤相关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平民若要合法持枪,必须持有有效许可证。研究枪伤的特征有助于判断所使用的武器类型、射击距离、受害者在事件发生时的位置,以及死亡原因(自伤、他伤或意外)。由于枪弹损伤的形态学特征可能对调查过程和事件重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医学专家进行全面评估。
本文报道一例穿透性胸部枪伤导致血气胸并最终死亡的病例。射击来自一把自制左轮手枪,射击距离较近。此类武器在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较为常见,因为当地对工厂制造枪支的获取渠道有限。
在尸检过程中,采用了一种对Merangin区(Jambi省,Indonesia)而言具有创新性的尸检和枪伤鉴定方法。该方法能够在特定地区背景下更全面地评估枪伤,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法医学鉴定。
304-313






